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监狱学研究
辛亥革命前后的狱制改良与监狱学研究
发布日期:2014-11-12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750   收藏(0)

    辛亥革命摧毁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监狱制度的改革尤其引人注目。

  “半吊子”修律开启监狱改革大门

  清朝末期,治外司法主权的失落促发了中国监狱改良动机的形成,沈家本等人提出对狱制的改良主张(详见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一日《沈家本奏请实行改良监狱折》)。1908年,清政府聘请日本小河滋次郎为顾问起草《大清监狱律草案》。该草案首开监狱单独立法之先河,但是因清政府灭亡未颁布实行。清末的“半吊子”修律瓦解了旧狱制,为中国监狱改革开启了永远无法关闭的大门,对后来的监狱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监狱学是沈家本一生中极其重要的文化和学术实践领域,借改良监狱而实现其改良中国清末社会是他的夙愿。沈家本监狱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是如何改良中国旧式监狱。他提出“感化教诲”的行刑宗旨、“数字管理”思想和依法治狱的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监狱改良观。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如《狱考》、《释虑囚》、《监狱访问录序》、《实行改良监狱宜注意四事折》等。

  作为沈家本聘请的狱务顾问,小河滋次郎将日本化的西方监狱学传播至中国,亲自参与了中国监狱改良种种事宜的具体规划并出谋划策,为中国监狱制度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起草《大清监狱律草案》外,他还设计了模范监狱图式。沈家本为实行改良监狱,所奏请四事之一是主张改进监狱。1909年12月,法部上奏择地建造模范监狱获准。小河滋次郎的轮辐式设计理念及各种变通建筑法则,对民国以降的监狱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国民政府狱制仍是专制型的

  1911年10月,孙中山发起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没落的清政府。而1912年以后的中国狱制改良较之以前的变化,并不像辛亥革命所传达给人们的信息那样,可以用剧变来加以形容。面对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情绪的日益高涨,特别是废除治外法权的呼吁和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援用清末监狱法规,将《大清监狱律草案》翻版为《中华民国监狱规则》(1913年12月颁布)。借鉴国外做法,北洋军阀政府还陆续完成了有关狱制改良的其他法规和细则的规定,如处务、教诲、医药、作业、保释、假释等规则,比清末监狱制度有所完善。这一时期,大多数沿海省份和东北地区按照国际样本推进监狱改良,建立新监,以王元增任典狱长的京师模范监狱最具代表性。王元增所编的《北京监狱纪实》一书完整而翔实地介绍了北京监狱——作为清末改良运动中第一所新式模范监狱的创办经过及其运行中所推行的各项改良实务。它不仅为其他新式监狱的创建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本,而且为评估清末民初监狱改良运动的实绩、了解当时所受西方监狱文化影响的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这个披上民主法制外衣以掩盖其独裁本质的政府,其所推行的监狱制度也具有畸形发展的特点:一方面,贯彻国民党政权“一党治国”方针,颁行法西斯性法规,诸如《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共产党问题处置办法》、《反省院条例》等,并在全国建立了大量特别监狱,如上饶、息烽集中营,西北劳动营等,残酷迫害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又打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号,继续实行清末和北洋政府的狱制改良。1928年10月,国民党政府以北洋军阀政府的监狱规则为蓝本,制定颁布了监狱基本法《中华民国监狱规则》,共14章109条,并且陆续修订完善了其他监狱法规和细则。表面上看,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监狱法规和监狱制度比较健全,且具有教育矫正方面的内容,但实际上,这些制度并没有真正施行。这一时期的狱制仍然是专制型的。

  民国监狱学研究繁荣

  民国时期的监狱改革进程在清末的基础上,尽管政府作出了种种努力,也曾经试图对监狱进行改良,并且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成效,但其间军阀混战、社会动乱深刻地影响监狱制度的近现代化进程。因此,战争时期民国监狱改良注定无法实现预期的构想和初衷。然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监狱学研究的繁荣,几乎达到了近现代学术研究的高峰。这一时期监狱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首推王元增。他在担任京师模范监狱典狱长期间以及1932年以后主政司法部监狱司相当长时期内,一直致力于改良中国监狱的事业,并在比较监狱学、监狱改良实务、监狱学原理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王元增在清末民初对于我国监狱学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他在当时学术界和实务界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显著,其历史地位无可替代。他的后辈学人芮家瑞称之为“尤为吾中国发明监狱学之约翰?霍华德”。

  除王元增外,孙雄、李剑华等人深受日本、欧美监狱思想的影响,曾提出诸多有远见卓识的主张,直接呼应于当时的监狱改革趋势。孙雄的早期代表作《狱务大全》(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作为中国第一本监狱实务工具全书以其当时所发挥的实际作用而言,理应载入监狱学研究史册。但是,奠定孙雄监狱学学术地位的作品应推其代表作《监狱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书中对中外监狱沿革及其我国近代监狱改良缘起与现状的介绍较同辈学者更翔实,对监狱的构造原则、种类、主要结构和附属结构以及建筑形态与行刑制度的关系等介绍更为细致。他提倡,监狱行刑应当以感化教育为主导。这一主张对推进当时的狱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先导作用。

  李剑华的监狱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监狱社会问题探讨。他所著的《监狱学》(中华书局1936年版)凸显了民国时期监狱学研究的社会学维度,使监狱学在社会的或人性的方面有所探索。他在书中将“犯人的性欲问题”当做狱中的社会人生问题予以专章讨论,赞成有条件地实行犯人配偶同居制度。除了探讨监狱社会人生问题,他还对立法或监狱行刑中的缺陷提出诸多批评意见。比如,他反对设立单独宗教教诲活动,对于当时将教诲与教育在立法及其实行中加以分离的做法也极力反对。他认为,良好的知识教育具有道德教诲的作用,应将道德教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