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教育模式
论诚实之道在罪犯改造的作用
发布日期:2015-5-8  发布人:白焕然 张雅静  访问人数:1012   收藏(0)

摘要:诚实之道是《中庸》提倡的一种道德规范。诚实既是人们的一种美德,又是人们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一种内在的美好态度。诚实之道在罪犯改造中非常重要,诚实之道是罪犯改造的前提;诚实之道是沟通思想的基础;诚实之道是人生追求的境界;我们在罪犯改造中必须坚持诚实之道。

关键词:诚实之道  罪犯改造  前提  基础  境界

                                                                                                                

诚实之道是《中庸》提倡的一种道德规范。诚实既是人们的一种美德,又是人们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一种内在的美好态度。诚实之道在罪犯改造中非常重要,在罪犯改造这一系统工程中,人民警察是实施改造的工程的主体,罪犯是接受改造的客体,要想使罪犯改造这一工程的目的得以实现,所有举措必须建立在双方诚实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没有诚实就谈不上罪犯改造。

一、诚实之道是罪犯改造的前提

罪犯能否改造成新人,最关键的最根本的就是看罪犯是否坚持诚实之道。

《中庸》认为人人都可以达到尧舜那样的德行、文王武王那样的功绩。虽然人有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区别,但最根本的最一致的做人处事之道就是诚实之道。

《中庸》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治理政事在于得人,录用人材在于人本身,修身要立足于“道”,修道要立足于仁。仁,就是爱人。在爱人的道理里面,应该把敬爱父母放在第一义的地位上。义,就是使人人各得其宜。在宜人的道理里面,应该把尊敬贤德的人放在第一义的地位上。亲爱亲者是有差别的,尊敬贤德的人是有等级的,这里面就产生了礼的准则的问题。在下位的人不能取得在上位的人的信任,老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所以君子不能够不注意修身,要想修身做得好,就不能不敬事父母,要想孝敬父母做得好,就不能够不了解人,要想了解人的事情做得好,就不能够不了解天。天下共同的伦常道理有五项,实行这五项伦常道理的德目有三项。五项伦常道理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共同的伦常道理。智、仁、勇三项是天下共同的德目。德目虽然是三个,但是,实行起来归结到一点,就是立足于一个“诚”字。《中庸》认为的三达德五达道的实施归根结底到一点就是诚实之道。罪犯改造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修身,就是用美好的道德来修炼自己,而这种修身是以诚实为根本的,因此,罪犯要想改造好必须从诚实开始。

我们在河北、山东、内蒙对警察中的心理矫治人员和刑满释放后英雄、模范、企业家以及现在服刑的犯人改造积极分子各6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题目:“你认为犯人转变是从什么开始的?”结果如下:

  问卷项目

 

问卷对象

认为转变开始于坦诚

认为转变开始于震慑

认为转变开始于榜样

认为转变开始于学习

认为转变开始于报恩

认为转变开始于责任

认为转变开始于其他

警察中从事心理矫治的人员

27

5

3

13

6

4

2

45%

8%

5%

22%

10%

7%

3%

刑满释放后英雄、模范、企业家

30

3

6

11

4

3

3

50%

5%

10%

18%

7%

5%

5%

现在服刑的犯人改造积极分子

33

2

3

14

3

2

3

55%

3%

5%

23%

5%

3%

5%

合计

90

10

12

38

13

9

8

平均比率

50%

6%

7%

21%

7%

5%

4%

至少有50%的当事者认为犯人的转变是从诚实开始的。通过我们的考察,有的罪犯恐惧于对法律的震慑,一次触犯法律就吓破了胆,就再也不敢犯罪了;有的罪犯看到了改造好的榜样,也想早日出监,重新做人;有的罪犯经过不断地学习,世界观发生了转变,想走一条人生正道;有的罪犯认为队长或他人对他有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重新做人对不起良心,于是就好好改造;有的罪犯认为自己犯罪连累了家庭,对不起家里人,有一种负罪感,为了还债,也是要对家庭负起责任,必须好好改造;除了上述几种情况,还有由于其他因素开始转变地的,如出于友情、恋情、师生情、社会帮教等。然而,我们认为,不管哪一种因素起作用,都必须建立在罪犯诚实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罪犯要想走向善端,必须立足于“诚”。诚实是第一层面的,法律震慑、榜样力量、政治学习、报恩思想、家庭责任等等都是第二层面的,只有诚实,其他因素才起作用。

二、诚实之道是沟通思想的基础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真诚,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最关键的要素。真诚,是打开人们心灵的一把钥匙,是吹开人们心扉的一股春风,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就是坚铁与顽石也会为之感化开启的。罪犯改造说到底就是改造者与被改造者思想沟通的行为,通过不断的反复的沟通,改造者与被改造者达到心灵上的共识,最终达到对罪犯彻底改造的目的,而这种沟通必须以诚实为基础。

《中庸》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凡是治理天下国家必须坚持九种方法:一是修养自己的品德,二是尊重人才,三是亲爱自己的家属,四是恭敬大臣,五是接待群臣,六是慈爱民众,七是招来百工,八是安抚远方的人,九是感化诸侯。《中庸》又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治理天下国家的准则虽然有九项,但是,实行起来归结到一点,就是要立足于一个“诚”字。而“诚”的真谛就是心灵的沟通,换句话说,心灵沟的基础就是诚实,而且诚实的心灵一旦沟通起来,其作用和效果是不可想象的,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心诚则灵”是也。

治理国家是这样,罪犯改造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国提倡对罪犯的感化教育就是一种以诚实的姿态同罪犯沟通情感和思想的教育方针。感化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是“六个字”、“三个像”即“教育、感化、挽救”,“像父母对待患了传染病的孩子,像老师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像医生对待病人”这里面就包含着丰富的同罪犯沟通情感和思想的内容。

沟通思想感情,进行感化教育是我国罪犯改造的成功经验。纵观我国罪犯改造的历程,春风化雨,精诚开石,用诚实的语言和行动,唤回浪子那颗的漂泊到远方的心,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在河北、山东、内蒙、吉林等监狱调查了10名改造积极分子:你认为警察的哪一句话最坦诚最能打动你的心?

下面摘录的是犯人记录警察的话:

1.你大胆暴露思想,表白你的真实意图,说明你对生活仍怀着希望,你的心灵深处并不是充满毁灭。(一个想要自杀的犯人听了某队长的话,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2.鲁迅说:“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去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一个常常焦急、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的犯人说队长引用鲁迅的这句话使我走出了心理困境)

3.“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光羡慕别人的长处,自己不去学习、实践,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一个对前途失去自信的犯人听了队长的这句话后逐渐恢复了自信)

4.人不能被欲望主宰,欲望是无底洞,特别是对物质的追求,因此,生活中不能做欲望的奴隶,要学会做欲望的主人。(一个因图财两次犯罪的犯人听了队长的这句话后改变了对欲望的认识)

5.有人说:我不以超越他人为人生目标,而以学习他人为跋涉的“拐杖”这才是一种健康的进取心。(一个看别人比自己好就嫉妒的犯人听了队长的这句话后逐渐树立了健康的进取心)

6.失恋不失理智,失恋不失志向,失恋不失品德,失恋不失人格。(一个失去了爱情的犯人听了队长的这句话后逐渐振奋精神,积极投入了改造生活)

7.一个人可以失去朋友、亲人和财富,但永远不可失去生活的勇气。(一个已经第六次想自杀的犯人听了队长的这句话后逐渐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8.站直了,别趴下。(一个经常被别人训斥而敢怒不敢言的犯人听了队长的这句话后精神为之一振)

9.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双手,当然也不会有命运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要低着头在悲观中生活,要抬起头在思考中谋生。财富、希望是你自己,贫困、失望还是你自己。(一个感到前途渺茫、心情沮丧的犯人听了队长的这句话后加速了改造步伐)

10.后悔过去,不如直面人生;美即生活,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美。(一个因渴望美又追悔罪而陷入彷徨的犯人听了队长的这句话后逐渐从狱中矛盾彷徨的内心世界走出)

这10个犯人记下警察的话的共同特点就是坦诚、真挚、有针对性、一语中的,使得警察与犯人在思想的沟通上达到了可能。应该说,诚信是对话的基础,是思想沟通的第一道门限,是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罪犯改造这个系统工程的第一步。

诚信是双方面的,不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只要坚持诚实之道——精诚所至,就有了改造好罪犯的可能,如果再具备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就有可能“金石为开”了。

正如一个脾气古怪,疑心很重的犯人经过某警察的多次教育觉悟后说的:“不知为什么,我这一颗脆弱的心在伪装了十几年之后,愿意向您表现出一份坦诚。每个人都知道自己需要理解,而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或愿意理解别人,您是善于理解而又愿意理解别人的人。”看来坦诚和理解是罪犯思想改造的第一要素是毫无疑问的了。

三、诚实之道是人生追求的境界

诚实不仅是最基础的,还是贯穿整个人生始终的,人活得就是要真实。只有真实,自己心里才踏实,别人才和你交往,你活得才滋润幸福。所以,诚实之道也就是人生追求的境界,同时也是罪犯走向新生所应该追求的境界。

《中庸》上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立足于“诚”,是选择善端而坚持不懈地实行下去。又说:“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其次,是由某一个善端做起。一个善端、一个善端地做好了,就可以通向“诚”的境界。因为内心存—个“诚”字,就能够表现在外面,日积月累在举止行为上表现得更显著;这样一步步地发展起来就会到达德行昭著的地步。自己的德行昭著了,就会感动人心,影响别人,能够感动人心,就会使人改变气质,能够改变气质,就是达到了化育的地步。只有天下人都达到“至诚”的境界,化育才算是成功了。

《中庸》的诚实之道是立足于“诚”,追求一种“至诚”的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内心诚,其次外表诚,接着步步发展,然后形成德行,最终改变人的气质,这便是“至诚”的境界,所以诚实之道也就是人生追求的境界,同时也是罪犯走向新生所应该追求的境界。

我们说,诚实与虚伪是善恶的分水岭,真、善、美与假、恶、丑最根本的最起码的分别是真与假。罪犯改造说到底就是让他们抛弃假、恶、丑,走向真、善、美,而要做到这一点,罪犯就要从诚实开始,不断改造和完善自己,直至达到“至诚”的境界。

罪犯杨XX的转变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杨原是一名教师,在32岁时,因犯强奸幼女罪,被判死缓。服刑期间他一想起自己的案性,刑期,就就觉得无脸见人,丧失了生活信心。整天沉默寡言,意志消沉,准备一死了之。在准备自杀前找心理咨询的警察坦露了心理话:我原是一名教师,先后奸淫了三名幼女,被判死缓。我的罪行遭到了社会和家人的严重歧视,他们都看不起我。被判死缓入狱后,刑期给我的压力更大,我越想越烦恼,认为做的事不能见人,自己的亲人也会抛弃我,加上刑期又遥遥无望,觉得生不如死,但死也不那么容易。我考虑了很长时间,觉得对您说说心里话。警察说:你能主动把自己的思想坦率地向我表白,这是你对我的信任,以诚相待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我们今天推心置腹地谈一谈。通过交谈,我了解了你的心理。教师是一个高尚而受人尊敬的行业,别人把孩子交给你,但孩子却被你奸污,确实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给别人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给亲人脸上抹了黑。判刑入狱后,你应该如何对待犯下的罪行,这是最关键的。我认为你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起改造信心,用自己的改造成绩来弥补对社会、对他人造成的损失。真正改造好了,家是不会抛弃你的。只要好好改造,就能受到政府的宽大处理,就能得到减刑,刑期未必是遥遥无期。

警察还列举大量事例,对其进行开导。针对该犯的心理问题,鼓励他好好改造,树立改造信心。该犯深受感动,知道亲人没有抛弃他,也懂得了怎样改造才能弥补给社会、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树立了坚定的改造信心,打消了自杀的念头,由一个自杀危险分子变成了一个积极改造的犯人小组长。他说:“我感谢警察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为我指出了生活方向,帮我树立了坚定的改造信心。”后来,罪犯杨XX在一次抢险中立了大功,多次减刑,提早释放。他回到社会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劳动致富后,不断捐赠慈善事业,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慈善家。

当然我们不敢说杨XX的心理就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但我们可以说杨XX的改造轨迹充分地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转变是从诚实开始的,经过不断地追求“善端”,至少达到了一定的诚实的境界。

教育改造罪犯坚持诚实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独。“慎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也是教育改造罪犯自我监督自我警醒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庸》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上天所赋与的叫做性,顺着本性行动的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使人实行的叫做教。道是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如果是可以离开的,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对于自己的行为,就是在人所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敬畏谨慎;在人所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恐惧。隐密的事情正是最容易暴露的,微细的事情正是最容易显现的。所以君子即使在他独处的时候,也是要谨慎警惕的。

关于“慎独”,刘少奇作过通俗的解释:“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正人君子做到慎独都不容易,那么让罪犯坚持慎独那就更难了。据调查,罪犯多数不坚持慎独,一旦有了做坏事的条件,他们很难把握住自己。我们对河北某监狱罪犯进行了两项问卷调查:1.你进了监狱是否有过脱逃的念头?你为什么没跑?结果90%左右的罪犯回答有过逃脱的念头,80%以上的罪犯回答:不是不想跑,是怕跑不了,抓回来加刑。2.在无人监督的时候,你是否会违纪?结果95%的人回答会违纪。在对关禁闭的罪犯进行监控发现,当罪犯不知道有人监视时,100%的会违纪。这就说明让罪犯坚持慎独,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让他们养成慎独的习惯了。

罪犯往往是缺乏自觉的道德意识。有人监督,他们装腔作势,似乎还能遵守道德,遵守法律,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惩罚;无人监督,就想干点儿违纪的事,那是因为外在约束力已经不存在了。

教育罪犯坚持“慎独”的前提是要罪犯有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心,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的。我们主张“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有人在与无人在一个样”,教育罪犯有养成一种“慎独”的境界。

关于“慎独”,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美谈,可借以教育罪犯之鉴。晋武帝曾经问他的大臣胡威同他父亲谁更清正廉洁一些,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我清正廉洁,唯恐人家不知道;我父亲清正廉洁,则唯恐人家知道。可见,我不如我父亲。”山东有一座四知庙,是说东汉时有人曾以十斤金子向杨震行贿,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讽刺地回答:“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结果行贿者灰溜溜地离去。用这两个故事教育罪犯是富有教益和启迪的,从动机上看,仅仅为了沽名钓誉而循规蹈距,仅仅从个人利害得失的角度去遵循道德,都算不上道德上的真君子,只有“慎独”才是真正的道德境界。

“慎独”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罪犯只有彻底洗心革面,告别过去,净化心灵,自觉接受惩罚,彻底认罪服法,经过个人的艰苦努力和磨炼,才能向“慎独”的境界迈进。

当然,追求诚实之道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罪犯能够走向诚实,进而走向“至诚”的境界,更需要一种追求的精神和毅力。怎样追求到一种“至诚”的境界?《中庸》上说得很清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对于善端,就是要广博地去学习,详细地询问清楚,谨慎地进行思考,明白地进行辨别,切实地实行起来。……别人一次能够掌握的,自己要做它上百次,别人十遍能够学会的,自己做它上千遍。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步,即使再愚钝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坚强起来。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中庸》提倡的追求诚实之道的五种方法,也是通向“至诚”境界五个环节,而且贯穿这五个步骤始终需要至诚的精神。我们教育罪犯在追求诚实之道的过程中要用至诚的精神对这五种方法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到底,就可以达到变化人的气质——“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效果,就必然能够通往至诚的境界。

 

注释:

① 《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中庸章句》第二十三章 

 《中庸章句》第一章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作者简介:

白焕然(1955.12——)男,内蒙古敖汉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警察管理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警察学、警察管理学、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

张雅静(1964-),女,辽宁省辽阳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