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中国狱史
一所监狱一座建筑一位大师——记贝寿同与“司前街监狱”
发布日期:2015-5-9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151   收藏(0)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苏州,寻常巷陌里散落了许多饱浸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位于司前街的苏州警察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 

这座博物馆的前身是一所监狱,苏州人称这里为“司前街监狱”。苏州俚语里,如果诅咒某人倒霉,往往会说“到司前街去!”意味着吃官司、蹲监狱。这座监狱的布局与结构是典型“西洋式”式的,可黛瓦白墙的装饰风格又颇具江南民居风味,它“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坐落在街巷内,“监狱似是监狱,监狱又似非监狱”。她历经风雨洗沥,静观世事变幻,不仅记录下一桩桩历史往事,更留下近代监狱建筑的经典范例。 

缘起——一所监狱经历的百年沧桑 

司前街位于苏州市中心,原名织里桥南街,南以三多桥为界与东大街相连,北以吉利桥为界,过桥出道前街与养育巷相对。明朝时,朝廷在此设立司狱司衙门专事掌管监狱事务,司前街的名称由此诞生。 

苏州百姓口中的“司前街监狱”实则是“一个门面,两套机构”。清宣统年间,苏州为江苏省省会,清政府在苏州设置了六座监狱,即江苏按察司监、苏州府监、吴县监狱、元和县监狱、长洲县监狱、苏州模范监狱,其中江苏按察司监、苏州府监同设在司前街。“司前街监狱”初设之时相当简陋,仅为两排平房,共计有九间监房,每间监房关押二十人,拥挤不堪。辛亥革命后,在原江苏按察司监和苏州府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吴县地方监狱。1919年北洋政府将吴县地方监狱改称江苏第三分监。第三分监的行政机构,设有总务科、戒护科、作业科、教诲科、医务室。关押的对象除盗匪、杀人、烟毒等普通刑事犯外,也关押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同年10月,在“司前街监狱”内第三分监的西面,又恢复设立江苏高等检察厅看守所(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改称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用以关押未决犯。高等检察厅看守所设有一、二、三科,以及教务、医务、接见室等,在监房后面还设有刑场。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司前街监”有幸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 4•12”反革命政变以后,苏州的监狱陆续关押过许多政治犯,至1929年10月,仅江苏第三分监就先后关押过600余位共产党员,其中包括恽代英、江上青等著名共产党人。 

1936年5月31日,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宣言,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向全国各党各派建议:立即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各党各派立即派遣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共同救国纲领,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政权等。11月22日深夜,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的罪名在上海逮捕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时、史良。史良被捕次日即获保释。12月4日,国民政府将沈钧儒等6人从上海押解到苏州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横街分所。第二天,《苏州明报》刊登了《沈钧儒等6人被押解苏州》的新闻。此后,《苏州明报》、《大公报》、《申报》、《救国时报》、《东方》等报刊不断跟踪报道事态的发展变化。12月30日,史良自动到苏州“投案”,被关押在”司前街监狱”内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女监。沈钧儒等7人都是文化界的名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故这一事件被称为“七君子事件”。“七君子事件”激起了共产党人、爱国人士和全国民众的愤慨,对南京国民政府纷纷予以谴责和抗议。为了营救史良等人,1937年7月5日,国母宋庆龄不顾酷暑高温,亲自率领一批爱国人士,浩浩荡荡直赴位于苏州的江苏高等法院。除质询法院外,宋庆龄等人更是备好行李,面呈具状,高呼“爱国无罪,有罪将大家一起羁押”的口号,“请求羁押入狱”要与史良等人一同在高等法院看守所女监坐牢。国母的举动让“司前街监狱”这个小小的囹圄之地顿时名动全国,而“司前街监狱”也因此多了个名字——“七君子监”。解放后,史良就任新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她曾专程到司前街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旧址视察。故地重游,当她再次来到自己曾“蹲”过的牢房时,不禁哈哈大笑,这笑声是送给已经溃败的蒋家王朝的嘲讽,也是因为新中国建立人民获得新生迸发出的由衷喜悦。 

1937年11月19日,苏州沦陷。日军的轰炸机围着苏州城进行不间断俯冲投弹,苏州城内的国民党官员早已溃散,先前门庭若市的各个政府机构变得“衙门空空”。城内百姓饱受战火之苦,对国民党的溃败愤怒之极。他们将一腔怒火倾泻到国家暴力机关的象征“司前街监狱”,将狱内的物件统统搬光,并将门楼拆毁,这就是著名的“拆衙门”事件。 

1941年7月,汪伪政府在苏州、常州、无锡一带展开第一次“大清乡”,近200名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被逮捕关押在“司前街监狱”。共产党人,中共常熟县藕塘区区委书记林更泉化名吴阿根,在狱内领导成立临时党支部,秘密传播《劳动战线》手抄本等刊物,鼓舞难友斗志,与日伪军展开坚决斗争。1942年春季,日军对关押在监内的共产党人实施了血腥屠杀,有76名共产党人遇难,而林更泉在当年5月被解往南京,不久之后被枪杀。 

1945年10月,国民政府在”司前街监狱”内恢复设置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和吴县监狱。1947年吴县监狱又改称江苏省第一监狱吴县分监。 

1949年,苏州市军管会接收吴县分监和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并在这里建立江苏苏州监狱,隶属于苏州行政区人民法院。1951年,江苏苏州监狱迁至他处。在这里设立苏州市监狱,隶属于苏州市公安局,收押对象为被苏州人民法院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监狱在成立初期曾创办过肥皂、缝纫、制鞋等工厂。1955年苏州市监狱又改称苏州市公安局看守所,1997年苏州市公安局看守所搬离司前街。“司前街监狱”被改成了临时仓库,虽然原有工字型的建筑被部分拆除,但“司前街监狱”还是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司前街监狱”在2004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苏州市政府将“司前街监狱”旧址改建成了“苏州警察博物馆”。 

际会——一位大师写就的人生传奇 

1921年8月,“司前街监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改造,经过改造,“司前街监狱”变身为一所欧美范十足的“十字形”新式监狱。设计并主持这次改造的,是民国时期著名建筑大师贝寿同。 

贝寿同,字秀眉,生于1876年,江苏吴县(即今江苏苏州)人,是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贝氏家族祖籍浙江兰溪,明朝中叶迁居江苏吴县。落居吴县以后,贝氏始祖贝兰堂以在街上摆摊卖草药为生,也帮助乡里乡亲治病疗伤。因他做事勤奋,诚信实在,为人热枕,他的草药生意和个人声誉蒸蒸日上。贝兰堂的子孙不仅继承了他的草药生意,更延续和发扬了勤勉、诚信、热心的家风,贝氏家族的草药生意规模日渐扩大,开起了中药铺,还开始兼营其他商业。至清朝乾隆年间,历经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贝氏家族终于跻身吴中四富,成为真正的名门望族。贝氏家族这时开始大量置田造房,捐款救灾,接济族人,造桥铺路,回馈乡里,还将家传祖业外传至浙江等地经营,开设以“贝家名”为代表的家族中药药号,如:贝益寿药号、贝文一药号、贝泰来药号等。贝氏家族的昌隆是他们几代人勤劳耕耘结出的丰硕果实,也与他们敏锐洞悉世事、开明接纳新事物密不可分。时至清末,贝氏家族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积极地投资和培育后代,让后代接受新式教育和思想,贝氏后代养成以后,进入社会各个领域,都有一番建树和成就,其中有些人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家”。如:收藏家贝庸、房地产巨贾贝润生、建筑大师贝寿同和贝聿铭、昆剧表演艺术家贝晋眉等。 

贝寿同早年曾就读于江南格致学院,学院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江南储才学堂”。甲午战败之后,“实业救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潮席卷中国。1896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光绪皇帝“就江宁省城创设储才学堂一区”,获光绪皇帝批准。张之洞在金陵同文馆的基础上筹建江南储才学堂,于1897年建成。学堂的课程以科学技术等西学为主,兼修中华传统文化,西学授课教师多聘请自法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 

从格致学院毕业以后,经过激烈的竞争选拔,贝寿同在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为培养高层次从政人才所创建的短期特班就读。与他一同考入特班的还有李叔同、黄炎培、邵力子等人。南洋公学对特班的学生寄予很高期望,专门聘请蔡元培担任??清末内阁中书、两广师范学堂监督)、任算学教习的陆之平(后任山西大学堂教习)、任英文教习的吴建(1903年底被公派至英国留学,是我国第一位钢铁工程师)等。良师学养丰厚、学问精深,使特班的学生们受益颇多。特班的课程分前后两期,前期有英文、格致、算学、化学;后期有格致、化学、地志、史学、政治学、理财学、名学,前后期课程均注重于对西学的培养,训练学生博览中西政事。总教习蔡元培不断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递民主主义思想,特班学生深受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日后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主将。1902年冬,南洋公学因压制学生思想言论自由引发了学潮。清政府将学潮的责任完全推给蔡元培,怪罪他同情学生,放任学潮,蔡元培不满于当局,毅然辞职。当时,贝寿同随蔡元培、章太炎、吴稚晖等人在中国教育会的支持下,组织具有革命精神的“爱国学社”,贝寿同与穆抒斋被推举为领袖。为了向当局表达抗议,特班大部分学生退出南洋公学,加入“爱国学社”,仅仅办学一年多的特班因此解散。特班的学生们都把在特班度过的短暂时光视为各自人生中的大事件,他们觉得在特班的一年多时间里,正是让他们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抛弃旧文化”到“接受新文化”的转折。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环境,陶冶出了贝寿同的爱国情操和对政治的浓厚兴趣。 

随着“爱国学社”的革命活动日益频繁,影响越来越大,“爱国学社”引起了清政府的关注,贝寿同被列入逮捕名单。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贝寿同于1904年东渡日本求学,他选择攻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此刻,贝寿同仍未接触“建筑”,也没有任何思绪去学习“建筑学”,他所有的热情与兴趣都放在了“政治”上。旅日期间,贝寿同积极投身革命,反对清政府统治,并于1905年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 

1906年日本政府取缔同盟会,贝寿同无奈返回国内。1909年,贝寿同作为江苏省官费留学生被派往德国留学,进入柏林夏洛顿堡工科大学(今柏林工科大学前身),攻读建筑工程科,直到这时贝寿同才真正开始接触“建筑”,而这一年他已经33岁。在诸多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的留学经历中,贝寿同是最早前往德国留学深造的中国建筑师,也是迄今所知最早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建筑师之一。与他同样有着留学德国经历的近代著名设计师还有奚福泉、夏昌世、陈伯齐、李承宽等人。这些赴德留学的中国设计师深得德国建筑严谨、精致、讲究实效的精髓,又将中国建筑自然、灵动、讲究意境的设计理念与之融合,所设计的作品强调实用、理性、经济,体现出开朗、朴实、兼容的特点。如贝寿同设计的欧美同学会会所,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外观上是中国传统四合院形式,但内部构造却是最流行的西方元素,考究、精致,门窗都是国内少见的乳白色,房间内皆有护墙板,院内花木扶疏,属于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风格。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评论说:“至国人留学欧美,归国从事建筑业者,贝寿同实为之先驱,北京大陆银行为其所设计。欧美同学会则就石达子庙重修改造,保留东方建筑之美者也。”又如,奚福泉设计的南京国民大会堂,既不同于旧时国都建筑宏大的铺排,也不同于民国早期对西洋建筑的简单模仿,而是采纳了西方剧院的造型和简洁明快的风格,建筑内外巧妙运用中华传统建筑纹饰进行装饰,凸显了“新民族主义”建筑设计思想。 

贝寿同从事建筑设计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建筑学教育事宜。1927年,他与刘福泰、刘敦桢等人一同创办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系前身),是中国近代建筑学高等教育开端之一。1932年夏秋之交,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由时任司法行政部典狱司司长王元增主持的狱官班,贝寿同受聘讲授监狱建筑,这一届狱官班为国民政府培养了一批“新式监狱”的典狱长。 

相遇——变革时代留下的经典印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贝寿同学成归国。1915年贝寿同进入北洋政府国务院属下的司法部工作,担任技正一职。与此同时,一场肇始于清末的监狱改良运动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由于清末监狱大都“卑污草率”,“狭隘污秽”,甚至“等同于地狱”,所以在监狱改良运动的“操盘手”们看来,监狱建筑是监狱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可随意而为,率性而为。监狱学家沈家本在《奏请实行改良监狱折》里,于力陈监狱之与国家的重要性之后,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便是“改建新式监狱”。另一位著名监狱学家孙雄在其著作《监狱学》里亦提出“改良监狱,以改良建筑为一根本问题。”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部长许世英,上任伊始就通电全国,要求各省实地调查监狱状况,并提出司法计划书,对新监的筹建做出全面规划。史料记载,至1918年我国“综计监狱已经改革者共十三处。”而据王元增1937年在《近年吾国监狱之改进情形》中统计,截止该年,我国共建新监101所。民国时期的监狱改良运动,接继了清末“近代监狱现代化”的步伐。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改良的效果,以展现监狱“现代化”的到来,我国不断派人前往日本、欧洲进行学习与借鉴,以供新式监狱筹建之参考与规划。因为有着建筑学的学科背景,贝寿同于1920年衔命赴奥地利、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专程考察监狱建筑,回国之后便担负起将“旧式监狱”改造成“新式监狱”的重任。 

自欧洲考察归国,贝寿同就着手寻找能够让自己一展身手的处所。当时的“司前街监狱”仅有两排监舍,年久失修、不敷使用,拥挤简陋、脏乱不堪,是典型的“旧式监狱”,并且“司前街监狱”位于家乡苏州,在经费窘迫时便于募款,因此贝寿同决意将“司前街监狱”改造成“新式监狱”。 

“司前街监狱”的设计思路与西方“圆形监狱”理念有着高度契合。 

在西方诸多监狱建筑设计理念中,英国法理学家杰里米•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堪称经典。“圆形监狱”的设计初衷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尽量减少监管人员,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尽量减少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接触。三是给予被监管者基本的人道。按杰里米•边沁的设计,“圆形监狱”由一个中央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所有囚室对着中央监视塔,每个囚室有一前一后两扇窗户,一扇朝着中央塔楼,一扇背对着中央塔楼,作为通光之用。这样的设计使得处在中央塔楼的监视者可以便利地观察到囚室里罪犯的一举一动,对罪犯了如指掌。身处“圆形监狱”内,罪犯不知是否被监视以及何时被监视,因此不敢轻举妄动,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始终处在被监视的状态,时时刻刻迫使自己循规蹈矩。这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监禁”——监禁无所不在地潜藏进了罪犯们的内心。虽然在一些西方学者的眼中,被囚禁在“圆形监狱”中的罪犯如同“动物”,“圆形监狱”与“皇家动物园”无异,但这样的设计却体现了“安全、人道、经济”的监狱建筑设计思想。 

贝寿同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加建两翼,又将前后围合起来,加上原有的两排监舍,形成“十字形”。十字交接处,即中间突出部分,被设计成八角形看守平台,监狱看守在平台上能够看押、管理监内所有罪犯。在内部设计上,贝寿同匠心独具。建筑内部4条交通狱道和4条关押狱道串联流线,其中4条关押狱道皆高出监房,顶部开设窗户增加室内采光。每列监房呈“一字形”排开,共两层,楼上是看守用房,楼下是监舍,上下两层之间的地板上留有圆孔,方便监狱看守观察楼下监舍内的动静,也方便为监舍增加采光。在关押狱道两侧,是两两对望的十多间监舍,每间约10平方米,地面铺设地板,监舍门上部设有专门为罪犯送餐用的方形小门,下部设有通风口以保障监舍内干燥通风。贝寿同的设计一方面达到了对罪犯管理安全、直接、便利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人道精神。 

在外观上,贝寿同的设计贴近于传统、地方性的设计。“司前街监狱”的整体形态仍然维持了苏州民居建筑“粉墙黛瓦”的特色,让“司前街监狱”融入了整个城市的涵构当中,不张扬,不突兀,似乎只想成为城市的配角,低调消隐其中。 

改造完成后,“司前街监狱”有32间监舍,4间工场,另有病监、独居间,教谕教诲室,浴室,运动场等,成为格致标准,功能较为完备的“新式监狱”。“司前街监狱”的改造突破和瓦解了“旧式监狱”的形致,对以后监狱建筑的改造影响至深。 

一所监狱,一座建筑,一位大师,一场历史演绎。监狱与大师在变革时代的一次风云际会,成就了一座建筑的典范,看似设计简单的建筑传达出一位大师要将监狱建筑由近代推向现代的愿望。那个时代,那些人物,那些建筑,依然隽永回响。 

作者:王传敏 李宁  单位:江苏省金陵监狱  本文原载于“江苏监狱网”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