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散文
张帆:溜铁环
发布日期:2016-5-16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934   收藏(0)
“溜铁环咯!”
 
  写下这句话时,耳边仿佛响起一阵清亮、急促的金属声,夹杂着顽童们嘈杂的尖叫,惊得在地上觅食的麻雀扑棱棱地四散开来。
 
  一个乌黑、滚圆,在阳光下泛着点幽光的铁环,是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中国儿童最心仪的玩具,这对于“80后”“90后”们恐怕是件难以理解的事情。
 
  在艰苦创业的年代,那只搁在自家门后的铁环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玩伴。
 
  一大早,还没抹掉嘴边的饭粒,上学的孩子就急匆匆地抓起书包奔出门去,有的趁父母不注意,顺手拿上铁环,三步并作两步,到了马路边上就溜开了。几个孩子低头滚动着铁环穿梭在街巷、菜市和弄堂间,闪躲着来往的行人,活像泥潭的泥鳅,铁环声从远处隐隐而来,一转眼,就只能瞧见小书包跃动的背影了。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课外作业几乎没有——奥数、提优、强化训练,那是二十年后的事情,孩子们一旦放学回家,书包一搁,就呼朋引伴去了,不一会儿,一个大杂院里都是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溜铁环当然是夜幕降临前最有趣的游戏,不过,院子比不得马路宽绰,于是铁环溜着溜着,孩子们就开始竞技了——
 
  爬楼梯,用钩子推着铁环,由第一级台阶开始往上走,一级、再一级……每上一阶,铁环推得越来越沉,心里默祷:稳住,稳住——“哐当!”
 
  绕圈儿,坝子上画个圆圈,沿着边溜铁环,不许出圈,也不能越线,全凭手上的巧劲儿,溜完一圈不算本事,溜完十圈,抬头一看,周围的小眼珠子全都直了。
 
  溜双环,溜一个不过瘾,顺着院子里小路同时溜两个铁环,一前一后,或者一左一右,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双手互搏”,要有一心二用的神技。
 
  ……
 
  在许多“70后”的记忆中,人生中第一个想要努力控制并搏出彩的就是这个哐哐当当的铁环。这黑黢黢的玩件虽微贱但并不顺从,总是想挣脱孩子的小手去追逐自己滚动的轨道,忽而斜行,忽而跳荡,忽而飞驰,忽而蜗爬,稍不留神,铁钩动迟了,就晃晃悠悠地掉地上。这微小的挫折难以降服少年的心,掉了重新拾起,再来,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
 
  上世纪70年代的黄昏,没有雾霭和扬尘,空气透着干净和温馨,月亮也移动得格外地徐缓,大变局离人们还远。院子里只有一盏路灯亮着,灯光映照着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清亮的铁环声总是夹杂着一阵欢叫或一阵惋惜,似乎把路灯拨得更亮了。直到听到家长们的催促乃至呵斥,炫技才告结束。当晚的赢家,成为孩子们尤其是女生临睡前叽喳的对象。
 
  多数时候,溜铁环是小男生的专利,偶尔也有小女生下场试试手,但这个硬邦邦的铁器、略带刺耳的金属声似乎与女孩的天性总有些抵牾,娇嫩的小手把会儿铁钩就酸痛了,最后还是悻悻地站在一边,给正在竞技的男生打气、叫好。
 
  铁环虽然家家都有,但每家孩子手里的却不一样,条件殷实的家庭会到铁匠铺里给打造一个,用现在的话叫“定制”,稍差点儿的,会托人到周围厂矿里找段废弃的钢圈给孩子用,这两类家的孩子最是神气。条件不济的,挨不过孩子苦苦纠缠,索性将家里箍木桶的粗铁丝拆下来,铁丝上面有结,滚动时不但不利索,而且不能发出孩子们最在意的金属声,溜起来,总免不了被嘲笑,但只要能加入游戏的队伍,也就顾不上许多了。
 
  溜铁环的年龄段大约在五至十岁之间,和打陀螺相仿,过了这一段,高年级的小学生就开始寻找新的游戏,比如躲在课本后吹纸画,就不会在家里跟弟弟抢铁环了。
 
  一茬茬的孩子们就这样一天天长大起来。
 
  四十多年后,当年的小孩子都已步入中年,童年的记忆渐行渐远。
  但当某天午后,在一个热闹的年货街上,看到一个个铁环摆放在小贩的纸箱里,童年的时光仿佛一下子又都回来了——这些职场上的老总、官场上的领导、剧场上的角儿瞬间又成了刘四、韩三、翠儿……
  都围到小贩跟前,拿起铁环,满地撒欢……
 
  铁环还是那只铁环,还是那么灵动和不驯,依着自己的轨道、节奏在前行,而跟在后面的人却已气喘吁吁,赶不上趟儿了,不由得停下脚步,望着歪斜欲掉的铁环,嘟哝一句——
 
  “这铁东西,玩好可没那么简单咧!”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