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监狱学研究
2005年度中国监狱学研究述评(上)
发布日期:2016-7-19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418   收藏(0)

    回顾2004年底到2005年底中国监狱学研究的状况,令人喜忧参半。在这一年中,监狱学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举行了一些学术性的活动,但是,监狱学研究的状况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令人担优。

    一、监狱学研究的危机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监狱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①但是,回顾过去一年中我国监狱学研究的状况,很容易使人感到监狱学研究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状况突出地表现在下列方面:

   第一,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稀少。应当承认,在重要刊物上发表正规的研究论文,是学科研究活力和创造性的重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科研究的状况和发展潜力。翻阅过去一年中有可能发表监狱学论文的重要刊物,几乎看不到监狱学方面的论文。这意味着,监狱学缺乏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交流,监狱学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及其他部门的从业人员的影响姻如,他们听不到监狱领域的声音,这对于监狱立法的不断完善、对于监狱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于高水平监狱领域后备人才的培养等,都是极其不利的。②

   第二,专业理论研究骨干人才的流失继续发生。监狱学研究不仅是大量监狱实践部门的很多实务工作者从事的活动,更是专业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活动。有可能从事较高水平理论研究的专业理论研究骨干人员的多寡,能够集中体现监狱学这门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后劲。遗憾的是,在过去一年中,监狱学领域中专业理论研究骨干人才的流失继续发生。不仅如此,监狱学理论研究面临着人才断档的更大危险:一批年老的理论工作者退休;一些中年骨干研究人员流失;年轻人中有潜力的研究人员数量少,要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尚需时日,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很有可能继续流失。这种后继乏人的现象,令人十分担优。

   监狱学的发展和监狱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大量对研究工作有兴趣的实务工作者的努力,需要他们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应用性的研究与探索,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业余性研究不可能推动一门学科的发展,也很难在专业性、理论性都很强的研究上有较大的建树。

①宋胜羊、赵振川:《监狱科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3期,第124一129页。

②目前,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狱行政管理部门、中国监狱学会和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监狱学会都编印大量的内部刊物和资料,每年发表数量可观的文章。毫无疑问,这些文幸对于总  结工作经验、交流工作信息,对于激励监狱工作人员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等,都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决不能对这种状况盲目乐观。必须认  识到,这些印剧品只能在监狱领域内散发,只能关起门来自我循环,不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  响,监狱领域外的人无法接触它们。对于监狱工作来说,缺少了外部的支持,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的。特别是对于监狱系统面临的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缺少了外部的理解和支持,仅仅幸监狱系统自身的努力,是不可能改善和解决的。


   如果专业研究人员继续流失的话,在不久的将来,监狱系统可能会出现专业理论研究骨干人员缺乏,监狱行政管理人员和实务人员既要从事监狱管理和罪犯改造、又要从事理论研究的局面。但愿监狱系统的领导人员和一线干警做好了能够全方位从事监狱工作的准备。

   第三,对监狱学研究的专注程度下降。即使那些没有从岗位上流失的理论研究骨干人员,对于监狱学研究的投人也大大减少。他们中,有些人转向从事社区矫正和恢复性司法方面的研究,有些人转向刑法学等刑事法学的研究……

   第四,监狱系统中对于研究工作的有效需求不足,支持缺乏。社会需要是推动研究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需求,必然会引起研究工作的萎缩和退步。毫无疑问,罪犯改造工作是当今社会中最难从事的工作之一,要想有效地从事这种工作,缺乏研究工作是绝对不行的。因此,罪犯改造以及监狱管理工作是需要研究工作的。但是,这种需要是潜在需要,它只能引起人们自发的、零散的研究工作。只有当监狱部门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认识到这样的需要并且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和鼓励开展研究工作

时,这样的需要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才能吸引广大监狱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开展系统化的、有深度的研究工作。从我国监狱系统的情况来看,除了少数监狱领导人员和少数监狱之外,普遍缺乏对监狱学研究工作的兴趣、鼓励和支持,整个监狱系统中没有形成重视研究工作、鼓励学习创新的浓厚氛围;监狱系统似乎并不需要专业研究工作,缺乏鼓励监狱工作人员不断学习的有效机制和制度环境。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缺乏市场,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活动得不到积极支持。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监狱系统的领导人员没有形成“花钱买科研”、“花钱买服务”的观念,①不愿意通过有偿的科研课题合作方式解决监狱系统面临的迫切问题,以致形成决策机制科学性较差、决策内容水平较低的现象。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全力投人才能进行的工作。即使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来说,也需要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使用专门的研究方法,投人很大的精力,全力以赴地进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比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他们的巨大投人不可能无偿进行。如果监狱的管理部门或者领导人员没有“花钱买服务”的意识,不愿意投人必要的财力开展有偿的委托课题研究,是不可能吸引专业研究人员开展有效的研究工作的,也不可能通过这样的研究工作促进实际工作。

   第五,监狱学研究中角色错位明显。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的工作需要由具备专业特长的人员去进行,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水平。这就要求人们发展自己的职业专长,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做得“术有专攻”。如果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去进行自己所不擅长的工作,就会发生角色错位,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形成领导工作做不好,研究工作也做不好的局面。在监狱学研究中,就存在这样的角色错位现象:一方面,一些监狱管理部门、领导人员或者自己动手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研究工作,或者动员实际工作者从事自己所不擅长的研究工作,特别是那些与他们的知识结构等显然不相称的、专业性很强的研究工作,在繁重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从事额外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专业研究人员的力量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使他们游离于监狱领域的重大课题之外,仅仅根据自己的兴趣等从事研究工作,没有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监狱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这种明显的、比较普遍的角色错位现象,是制约监狱学研究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①在这方面,社区娇正工作甚至劳教管理部门都做得比监狱系统要好。据笔者所知,在推动社区矫  正工作的过程中,上海市、北京市的司法行政部门都尝试了花钱委托专业研究人员从事课题研究,  利用专业人员的力量帮助解决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都取得了双方满意的结果:实际部门获得了高  质贵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决策水平;研究人员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实现了研究价值。某直辖  市劳教局有偿委托专业研究人员开展分类娇治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但是,尚未听  到有哪个监狱管理部门通过有偿委托课题研究的方式,跨请专业研究人员为自己进行研究工作、帮助解决重要问题的。


    应当说,改造罪犯是当代社会中最为艰巨和复杂的工作之一,但是,目前似乎在用最为原始、最为简单的方法从事这样的工作。缺乏专业性研究支持、仅仅凭经验和想像决策和开展工作的局面如果继续下去,必将使监狱管理和罪犯改造工作中的科学性大大下降,监狱很可能会成为纯粹的强制机构,这会导致监狱工作发生全面倒退。

   第六,缺乏严肃的学术争论。翻阅过去一年中监狱学研究的论著,感到工作汇报型、经验总结型的文章较多,而且不同的作者各讲各的,文章之间很少有商榷和争论,尤其对一些重要的话题,缺乏必要的严肃的学术交锋和争论,发表的文章没有引起其他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这对监狱学研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难以推动研究质量的提高。

   因此,必须看到监狱学研究中表面热闹背后的深层危机,必须认识到理论研究对于推动实际工作的积极价值。如果认为监狱学理论研究可有可无,认为理论研究者和理论研究工作用处不大,甚至成了监狱管理者的负担,那么,监狱学研究的危机将会继续加深,作为一门学科的监狱学可能会失去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继续存在的资格,而监狱管理水平和罪犯改造质量也必然会下滑。

    二、监狱学领域的主要论著与活动

    (一)出版的监狱学著作

   学术研究的历史表明,某一个领域中专题著作的出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在特定领域中研究的深度。因此,专题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往往被看成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过去的一年中,出版了一些监狱学论著,其中的若干论著特色较为明显,简述如下:

   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吴宗宪研究员出版了历经10年多艰苦努力完成的《当代西方监狱学》(法律出版社,114.9万字)。这本书包括15章、912页,堪称巨著,它全面深入地论述当代西方国家(欧美和大洋洲)最近20多年间监狱制度及其理论与实践,内容涵盖了这个领域中几乎所有的方面。原司法部张福森部长在为本书所写的序中认为,本书内容全面、严谨准确、资料翔实、紧扣时代,是一部真正反映当代现状的监狱学著作。北京大学储怀植教授认为,本书在目前我国学界介绍西方监狱制度(从理论到实践)的相关著作中最具权威性,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所长郭建安研究员也认为,本书是反映当代西方国家监狱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状况的最新的一部书稿。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郭明教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中国监狱学史纲—清末以来的中国监狱学术论述》(中国方正出版社,29.4万字),是研究晚清以来中国监狱学学术研究历史的力作。本书具有视角独特(不像已经出版的监狱史那样研究监狱制度,而是研究监狱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历史)、资料翔实(作者下很大功夫查阅历史资料,除了在正文中的论述外,还专门附录了331种文献要目)、内容全面(不仅论述大陆地区的犯罪学历史,还论述了台湾地区的监狱学研究)等特点,令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著名法学家张晋藩教授在《序言》中认为,本书具有填补法学史中监狱学史研究的空白的意义。

   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副研究员鲁兰博士的《中日矫正理念与实务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7.6万字),在比较中日刑事法理念与制度变迁、服刑者劳动理念、服刑者权利保障理念与实务、社区矫正理念与实务的基础上,探讨了未来中国的总体矫正格局。从论述来看,作者在搜集中日两国的理论、制度和实务资料方面,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同时,在实事求是地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观点,颇有启发性。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翟中东教授主编的《自由刑变革:行刑社会化框架下的思考》(群众出版社,34.1万字),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港、澳地区行刑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自由刑的变革方向,论述了自由刑社会化改革的具体建议。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夏宗素教授的《罪犯矫正与康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7.2万字),在阐述了罪犯、罪犯矫正、罪犯康复等概念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论述了矫正制度的由来、矫正机制和出狱人保护等问题,反映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的张晶同志,是我国监狱实务部门中勤奋从事理论研究且成果显著的少数人员之一。他的文集(正义试验》(法律出版社,25万字),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论文和随笔等,其中的一些理论文章发人深省,而部分随笔短论又生动活泼,值得一读。

   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戴艳玲副研究员在2004年12月出版的专著《中国监狱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万字),论述了作者对监狱建制体系与布局、罪犯权利保护、罪犯分类处遇、罪犯教育、罪犯劳动以及罪犯生活与医疗保障间题的看法,展示了作者在这些方面的长期思考。

   由中国监狱学会和中国法学会监狱法学研究会编辑的《回眸十年读华章—纪念监狱法施行十周年文集》(法律出版社,65.2万字),收录了在2004年12月举行的纪念监狱法施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领导讲话和提交的论文,反映了对于监狱法的历史功绩的评价和对存在问题的反思。

   由麦林华主编的《上海监狱年鉴(2001 -2003) ) (73万字),①是我国监狱系统第一部年鉴体的监狱学书籍,它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了上海市监狱系统2001年一2003年间的发展和成绩,为全面深人地了解一个地区监狱工作的全貌,提供了图文并茂、具体准确的资料。而且,这本书还用新型介质—光盘记录有关内容,为监狱领域的出版物如何与时俱进和更加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此外,叔弓编写的纪实文学《中国改造日本战犯始末》(群众出版社),展示了中国改造日本战犯的成功实践,为铭记监狱史上这段辉煌的历史,为提高新时期改造罪犯的质量,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通过网络检索,本年度还出版了葛炳瑶、孟宪军主编的《中国监狱法制建设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夏宗素、魏广福主编的《监所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史殿国、刘世恩主编《监狱学基础理论》(中国市场出版社),周苏东主编的《福建监狱工作发展纪实:1995-2004)(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等。②

   (二)举办的监狱学研讨活动

   在过去的一年中,举办了一些重要的监狱学学术研讨活动,③促进了监狱学研究的发展。

   2004年12月2日一3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主办、上海市司法局承办的“对轻刑犯的非监禁矫治措施中英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中英两国专家和官员参加了会议。

   2005年4月19日一22日,由中国监狱学会、香港善导会(Society of Rehabilitation and Crime Preven-tion)和山东省监狱管理局联合举办的“监狱与社会”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son andSociety" )在青岛举行,与会代表就监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讨。

   7月5日一6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在北京举办“刑罚执行的现代化”研讨会,由中德两国专家对于刑罚执行的现状和如何促进刑罚执行现代化的问题,交流了看法。

   8月27日一30日,由中国监狱学会教育改造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05年全国教育改造创新理论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围绕教育改造工作面临的形势及教育改造创新的重要意义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11月14日,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和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联合在杭州举办以“多元视角:监狱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与探讨”为题的小型学术论坛,特邀一些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深人探讨。

   11月28日一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挪威议会行政监察官办公室主办的“刑罚执行与人权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与会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围绕如何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保护人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12月1日一6日,中国监狱学会监狱法学专业委员会在福建举行年会暨构建监狱法律体系间题研讨会,对于如何完善中国监狱法律体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深人的讨论。

   此外,7月30日到8月1日在贵阳举行的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8月18日一20日由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和中国政法大学恢复性司法研究中心在深圳举行的刑事司法改革国际研讨会,也涉及了监狱学方面的内容。9月23日至10月1日,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的第25届亚太地区矫正管理者会议,就罪犯中高危人群和重点罪犯的管理、罪犯待遇和释放后的再社会化帮助、监狱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效益3个主题,进行了研讨,介绍了中国的情况。

①麦林华主编:《上海监狱年鉴(2001 -2003)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②由于资料交流渠道不畅,可能还遗漏了其他重要的监狱学论著。为了做好明年的研究述评工作,希望作者能够寄赠新出版的论著,以免遗珠之憾。

③这些活动主要是笔者所参加和了解的活动。因信息交流不畅,可能有遗漏,特此说明。


    三、监狱学论文中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监狱法律体系与监狱法研究

   监狱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建立符合科学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完备的监狱法律体系,才能合理地调整监狱系统的各个方面,使之有序发展。江苏省监狱学会课题组认为,构建与完善监狱法律法规体系,要以法治现代化为引领,充分体现法治进程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要重视科学定位、提升规格、重构内容、完善体系等方面。①

   1994年底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以下简称(监狱法》),是新中国监狱法律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部法律本身存在的间题也日益显现。一些文章探讨了这部法律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例如,宋建伟对《监狱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做了较为深人的论述。②张培彬和龚志宏在探讨了《监狱法》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所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提出了完善的建议。③陈昌黎从多方面提出了修改《监狱法》的建议。④司法部燕城监狱课题组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如何完善《监狱法》配套法规和建立监狱法律体系的问题。⑤

   在笔者看来,监狱法律体系研究的重点内容,似乎应当是如何完善《监狱法》本身的内容和制定哪些配套立法的问题,而不是着力提高《监狱法》规格的问题。实际上,除非制定内容涵盖面更广的《刑事执行法》,否则,《监狱法》本身是难以提升为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并列的国家基本法律的。

   (二)监狱体制改革

   自2003年初开始的我国监狱体制改革,是关系到监狱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举措。一年来,围绕监狱体制改革进行了很多探讨。李豫黔对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等,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⑥刘福印等人探讨了监狱经费保障体制,⑦对于如何确立合理的监狱经费保障体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先斌和李润杰论述了监狱体制改革后的监区文化建设问题,⑧这是具有前瞻性的探讨。

   监狱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监狱生产与监狱企业问题。一年来这方面的探讨较踊跃。喻丹圣全面论述了监狱生产的改革与发展,认为监狱企业改革是监狱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种改革不仅要解决监企分开的问题,还要解决企业自身改革的问题;监狱企业自身改革是实现“规范运行”的基础,是衡量监狱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有效标志。⑨夏辉探讨了监狱体制改革中与监狱企业有关的诸多问题。⑩刘津等人讨

①江苏省监狱学会课题组:《构建与完善监狱法律法规体系研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4期,第5一10页。

②宋建伟:《<监狱法>的不足与完善》,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4期,第58-60页。

③张培彬、龚志宏:《论<监狱法>的重要作用及其完善》,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3期,第57一61页。

④陈昌黎:《修改完善<监狱法>浅见》,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3期,第33-39页。

⑤司法部燕城监狱课题组:《关于完善<监狱法>配套法律体系的思考》,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2,3期。

⑥李豫黔:《试点成效明显,改革任重道远》,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3期,第5-9页。

⑦刘福印、齐金勃、高伟、寿莉:《监狱经费保障体制研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第92一96页。

⑧周先斌、李润杰:《新体制下的监区文化建设》,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5期,第122-123页。

⑨喻丹圣:《论监狱生产的改革与发展》,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1期,第103-109页。

⑩夏辉:《监狱体制改革中有关问题的研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第88-91页。


论了监企分开后监狱国有独资公司的组建问题。①梁素富和王文伟论述了监狱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②王言探讨了监狱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③郑尚元探讨了监狱企业立法的问题。④刘福印等人探讨了在监狱体制改革后形成的新型监企关系下,如何组织与管理罪犯劳动的问题。⑤

   还有一些文章探讨了不同地区监狱体制改革的问题。例如,葛炳瑶介绍了浙江省的情况,⑥张坚介绍了湖北省的情况,⑦孙咏梅等介绍了安徽省的情况。⑧

   监狱体制改革,实际上也涉及到监狱制度创新的深层次问题。因此,进行监狱制度创新是监狱体制改革的必要内容。狄小华认为,中国监狱制度的创新,要认真考虑价值与理念、先进与特色、实证与思辨、完善与建构、守法与突破等方面的问题。⑨

   (三)罪犯的法律地位

   罪犯的法律地位主要是通过罪犯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一些文章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赖早兴在(论平等对待罪犯》的文章中,对罪犯的权利义务及其平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人的探讨,认为既要看到罪犯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与守法公民以及在罪犯之间平等的一面,也要看到有区别的一面。作者特别探讨了罪犯的婚姻权、生育权和劳动报酬权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⑩

   吴国余、陈光明探讨了“罪犯过度维权”的问题,⑾也就是指罪犯过分地、不恰当地维护自己权利的现象。他们探讨了罪犯中出现的与维护权利有关的一些现象,分析了产生原因、导致的后果、发展的趋势和应对策略等。一些具体分析是有道理的,也有一定深度。但是,能否判定文中列举的一些现象就是“过度维权”,则值得推敲。实际上,罪犯维权是我国法制发展和法治化程度增强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反常现象。而且,与发达国家罪犯维权的情况相比,中国罪犯享有的权利以及实际享受权利的状况,都是有较大差距的。⑿此外,文中所列举的一些现象究竟属于罪犯“过度维权”,还是属于工作失误、管理不当、立法缺陷等,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其他方面的探讨包括:阂征探讨了罪犯权利实现的若干特殊规律,提出了科学对待罪犯权利的一些思考。⒀刘恒志和白一之探讨了罪犯权利保障问题,认为这是监狱法制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必须树立公民

①刘津、张勇、高伟、乔香兰:《论监企分开后监狱国有独资公司的组建》,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第97一100页。

②梁素富、王文伟:(论监狱企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5期,第43-45页。

③王穹:《关于监狱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5期,第88-90页。

④郑尚元:《监狱企业立法若干问题研究》,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2期,第38-42页。

⑤刘福印、郭顺祥、王国安:《新型监企关系下的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6期,第105一110页。

⑥葛炳瑶:《浙江省监狱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与深化改革的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9  期,第17一21页。

⑦张坚:《湖北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戏与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3期,第40-48页。

⑧安徽省监狱管理局课题组:《安徽省监狱生产现状的调查与监狱体制改革的设想》,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8期,第40-43页。

⑨狄小华:《中国监狱制度的继承与创新》,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3期,第10-14页。

⑩赖早兴:《论平等对待罪犯》,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第10一19页。

⑾吴国余、陈光明:《罪犯过度维权的前暗性应对》,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6期,第74-78页。

⑿关于一些国家中罪犯权利与维权情况的信,惑,参见吴宗宪:《当代西方监狱学》,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421一496页。

⒀闵征:《理想与现实之间—关于罪犯权利的深层思考》,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第17一22页。


“权利至上”的观念,防止监狱工作人员的权力扩张倾向,强化对罪犯的权利救济观念。①文庸在论述罪犯权利保护问题时,探讨了罪犯的权利状态、权利分类和权利保护问题。②曾丽凌和郑一关关注了罪犯刑事申诉权保护方面的法律缺失现象,③对现行法律规定的不协调和空白,做了较为深人的分析,有利于促进立法的完善。郑振远和董卡加研究了罪犯的减刑权和申诉权,确认了减刑权的客观存在和申诉权的复杂特性,并对认罪服法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④

   (四)监狱建设

   监狱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建筑、设施等“硬环境”的建设,还应当包括文化、制度等“软环境”的建设。一年来,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很多探讨。

   在监狱“硬环境’,建设方面,主要探讨了下列间题。例如,监狱医院牙科建设,⑤监狱系统电子政务的建设问题,⑥智能门禁系统建设问题。⑦

   在监狱“软环境”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探讨。张金桑、张发昌探讨了监狱文化建设与提高监狱警察文化素质的问题;⑧樊令涛、李晓论述了对服刑人员的网络信息化教育模式,⑨这是一个值得监狱管理部门重视的发展领域。

   孟晓燕论述了监狱执法质量评估的问题,⑩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全面衡量监狱建设水平的内容与方法。

   杨金仙和冯珊探讨了网络时代的监狱建设问题,分析了网络对于监狱工作的积极影响、严峻挑战以及监狱在网络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⑾王华英等人探讨了监狱系统信息建设的整体框架,为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监狱信息网络,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建议。⑿这方面的探讨无疑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对于我国监狱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霞泽探讨了监狱戒备等级制度的建设问题,分析了进行这种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提出了进行这种建设需要考虑的相关问题。⒀

①刘恒志、白一之:《罪犯权利保障:监狱法治化之必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4期,第61-64页。

②文庸:《浅论罪犯权利保护》,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7期,第犯-33页。

③曾丽凌、郑一关:《论罪犯刑事申诉权保护之法律缺失》,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第70一73页。

④郑振远、董卡加:《罪犯申诉权与减刑权研究》,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1期,第32-37页。

⑤杨鸿儒等:《监狱医院牙科建设情况调查与建议》,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4期,第87 -88页。

⑥王华英:《基于监狱系统的电子政务应用研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1期,第51 -53页。

⑦嵇为俊:《智能门禁系统在监狱中的应用及发展》,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1期,第54-58页。

⑧张金桑、张发昌:《实施监狱文化发展战略,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誉察队伍》,载《中国监狱学刊》  2005年第1期,第18一22页。

⑨樊令涛、李晓:《论服刑人员网络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构建》,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第9一11页。

⑩孟晓燕:《关于监狱执法质量评佑的初步研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第64-69页。

⑾杨金仙、冯珊:《网络:监狱工作”三化”建设必须应对的新课题》,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8期,第32一34页。

⑿王华英、辛国恩、幸莉仙:《监狱系统信息化建设总体实施策略研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6期,第83一89页。

⒀郑霞泽:《监狱戒备等级制度建立的几.4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第29-32页。


    李文华探讨了一个省的监狱布局调整与刑罚执行的关系,认为通过监狱布局调整,可以促进刑罚执行工作质量的提高。①

   (五)狱政管理

   一些文章介绍了对罪犯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例如,衣奋强等人介绍了对2000年一2004年山东省

在押服刑人员的情况调查;②北京市第二监狱课题组发表了对该监狱犯人的全员调查报告;③李亚梅和刘雅珍介绍了河北省在押未成年犯的情况;④高建国等人论述了对北京市在押犯重新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⑤这些调查研究为了解近年来的押犯情况提供了比较翔实的资料。

   狱内犯罪及其侦查是本年度探讨较多的一个方面。黄兴瑞等对浙江省的狱内案件进行了实证分析。⑥孙延庆和徐为霞分析了狱内侦查的现状与存在间题,提出从长远来看,应当取消监狱侦查权,将监狱内的刑事案件交由地方公安机关侦查,监狱仅仅侦查狱内的违规违纪案件。⑦这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监狱管理中,犯人会见配偶的“夫妻会见”是很多国家都实行的一种做法,⑧但是,在我国监狱中,对这种做法的尝试和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杨延超对此问题进行了比较深人的分析。⑨

   高文探讨了监狱建设和管理中的标准化与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⑩对于标准化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进行了分析,有利于预防对标准化的迷信心理。

   王林分析了狱内恶性案件的发生状况及原因,提出了预防建议。⑾相信这方面的探讨对于维护监狱的安全稳定,对于促进监狱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有价值的。

   周勇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探讨了个案矫正模式,论述了个案矫正模式的构成要素(机构与人员、评估工具、个人处方式矫正方案、矫正项目、个案管理档案)和个案矫正模式的流程与程序等问题。⑿这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与改造模式,内容涉及服刑人员在监狱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云南省第四监狱课题组探讨了对已不能减刑和不想减刑罪犯的管理问题。⒀段

①李文华:《从四川监狱布局调整看监狱布局对刑罚执行的重要影响》,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10期,第41一44页。

②山东省监狱局课题组:《2000年一2004年山东省在押服刑人员情况调查报告》,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9期,第32-43页。

③北京市第二监狱课题组:《北京市第二监狱罪犯全员调查报告》,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2  期,第49一52页。

④李亚梅、刘雅珍:《河北省在钾未成年犯的调查研究报告》,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6期,第19一30页。

⑤北京市监狱管理局课题组:《北京市在钾犯重新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6  期,第23一27页。

⑥黄兴瑞、孔一、曾赟:《浙江省狱内案件的实证分析》,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6期,第39- 43页。

⑦孙延庆、徐为霞:《论监狱侦查权》,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4期,第82-86页。

⑧参见吴宗宪:《当代西方监狱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79-287页。

⑨杨延超:《监狱私权保护的法学与经济学分析—”夫妻房”案例引发的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3期,第9一15页。

⑩高文:《监狱的标准化与人本主义》,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9期,第22-23页。

⑾王林:《狱内恶性案件的现状及预防》,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6期,第85-87页。

⑿周勇:《论个案娇正模式》,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12期,第25-31页。

⒀云南省第四监狱课题组:《对已不能减刑和不想减刑罪犯的管理》,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1  期,第64一66页。


晓东论述了如何科学地分析狱情的问题。①宁松关于精神病罪犯强制性医疗制度的探讨。②吴新中对于监狱管理中使用“事务犯’,弊端的分析,③再次对监狱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这个老问题敲响了警钟。崔永明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监狱预警机制的设想,④这方面的探讨对于维护监管安全有重要价值。宋新国探讨了罪犯会见的法律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⑤

   (六)刑罚执行

   减刑和假释是刑罚执行中的重要内容。一些文章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宿波论述了我国假释的使用状况以及假释的考核问题。⑥作者讨论了不得假释的禁止性规定的不合理性,也分析了有关假释规定的法律用语的模糊性,这些都能给人以启发。安跃论述了建立提请减刑假释公示制的看法,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建设减刑假释中的长效监督机制和维护监狱行刑公平。⑦张鹰探讨了未成年犯行刑中的若干问题,包括延长未成年犯的转监年龄、对未成年犯的司法保护、扩大监外执行和假释范围等。⑧刘涛提出了将减刑、假释活动诉讼化的改革建议,认为这样可以确立罪犯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澄清减刑假释程序中各方的利益和职责。⑨陈锋论述了假释权的性质,认为假释权是一种行政权,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假释委员会以完善假释制度的建议。⑩胡志银提出了加大刑罚执行力度,特别是探讨了在监禁刑罚执行过程中加大刑事奖罚力度的问题,值得关注。

   侯国云在分析减刑和假释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了废除减刑和完善假释的建议。@这是一项大胆的探讨和建议,对于完善刑事立法内容和刑罚执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加以继续探讨。

   其他方面的探讨还包括:徐振艳论述了长期存在但是缺乏理论探讨的问题—监狱管理机关执法过程中发生的侵权问题,O对它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梳理,并且提出了立法与实践方面的建议。这对规范监狱执法活动、完善监狱法制和保护罪犯权利,无疑都是很有价值的。杨习梅等调查和研究了一个相关的间题—对监狱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问题,他们在间卷调查了基础上,比较深人地分析了这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⑩吴新中论述了刑罚执行中的一些困惑,提出了自己对解决这些困惑的期望。⑥

①段晓东:《科学分析狱情之管见》,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1期,第67-70页。

②宁松:《论精神病罪犯强制性医疗制度的构建》,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5期,第24-26页。

③吴新中:《“丢拐”,势在必行—从两名”拐棍”分别脱逃的惨痛教训谈起》;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第82一84页。

④崔永明:《建立和完善监狱预誉机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5期,第61 -63页。

⑤宋新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3期,第51 -55页。

⑥宿波:《我国假释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年第12期,第38-46页。

⑦安跃:《完善会示制度,建设长效监替机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1期,第43-45页。

⑧张鹰:《未成年犯行刑中的若千问题思考》,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1期,第93-95页。

⑨刘涛:《诉讼化:我国减刑假释程序改革之方向》,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5期,第33 -35页。

⑩陈锋:《假释权的定位与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6期,第64-66页。

⑾胡志银:《关于加大刑罚执行力度问题的若干思考》,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6期,第67-69页。

⑿侯国云:《论废除减刑 完善假释》,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期,第35-39页。

⒀徐振艳:《监狱管理机关执法慢权问题研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5期,第46-50页。

⒁杨习梅、罗盈杰、吴炳林、邓云春、邹兰芝:《监狱人民警察执法监督研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  年第5期,第%一103页。

⒂吴新中:《刑罚执行中的困惑与期望》,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9期,第50-53页。

 

                                                                             (未完待续)

 

 

 

☆作者吴宗宪系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监狱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1期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